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杨培江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教学感悟】另一角度展开素描教学的思考

2011-07-25 14:45:25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杨培江
A-A+

  一旦谈论素描往往会想到“写生”,在人们印象中素描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以写生的手段来展开的,从短期作业到长期作业、从静物写生到石膏像写生、从人像写生到人体写生……,学生在大学四年的素描活动中大沿袭这一程序,围绕眼前写生对象的反复摹写,这种方法确实为学生带来一定的造型技能,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背景培养出的学生在艺术创造方面的缺失,甚至是一些所谓“造型能力强”的学生,一旦离开写生对象总显得惶恐不适,在创作中只能借助照片,进入的是另一种摹写,那种缺乏生气`和创造力的画作在各类美展中也并不少见。事实上素描的教学改革改一种都在进行中,如前些年出现的结构素描、表现素描,确实丰富了素描的表现手法,但这种调整的着眼点更多是停留在对素描技法的研究,令素描教改的推进陷入了一种封闭的内部循环。

  当今的艺术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的样式已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应该以一种态度来思考素描教学,如何调整素描教学对应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真正为学生尽快融入当代语境创作打下基础。素描还包含着什么更广泛的内容,如何在素描教学中用有效的方法贯彻创造力的培养。

  近期本人有幸参与到一个实验性的素描教学(该大纲是由香港大学的陈育强老师所撰写),该课程分为“素描1”“素描2”两部分,是一个必修课程,在一年级阶段完成。“素描1”主要针对某些素描效果的视觉经验积累,“素描2”更倾向当代艺术思潮的实践与思考,本文将重点谈论素描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教学理念

  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把素描的学习置于一个实验和开放的平台,思考和掌握素描的各种可能性,尝试多种传统和非传统的素描媒介和方法,脱离眼前的写生对象,认识材料的表现方法和自身的趣味性,了解当前艺术发展的状况,引导学生尝试以素描的方法反映当代文化和时代精神,课程由“当代艺术的反思”“名画改造” “素描与文字”“素描与音乐”“素描与装饰”“素描与删改”“素描与综合材料”等12个部分组成,并以课题的形式展开教学。每个课题都有其明确针对和对当代艺术实践的切入点、作业的设计成为该课题知识的消化点。通过以上十几个独立课题传达和细分了课程的教学理念,令我们平时所倡导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融入到一个个可操作的作业练习中。

  当代艺术的反思

  如何让一般从“高考指南”的学习背景中成长的新生们接受这新素描观念,是“素描2”课程重要一环,课程已开始通过对“当代艺术反思”的课题展开教学,向学生介绍西方当代艺术发展状况,学生们最初对这些装置、行为、大地等新艺术样式的反应是强烈的,因为这些新艺术样式与新生心目中对艺术概念有着很大反差。接下来课题教师会把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到对本课程的思索氛围中,素描该如何进行的讨论自然展开,树苗应以什么样式出现,当代艺术的创意和观念是从何而来,有哪些规律是可以通过素描练习来掌握。作为基础训练课程的素描包含着什么更广泛的内容,甚至是素描有没有用,都可以成为讨论的话题。

  这种反思和讨论是有意义的,尽管许多学生一时间对当代艺术所发生仍怀不解,但这种对新艺术的好奇心自然转化为探索的动力。各个对当代艺术现象和思潮有明确切入点的课题自然展开。

  如《素描与文字》学生通过阅读,借助某一段文字、诗歌等作为创作灵感的引发,尝试将文字转化为视觉表达,通过作业练习,学生关注当代艺术中的叙事性、寓言性绘画作品。

  《素描与装饰》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寻找更适合现代商业社会视觉表达的符号,作业要求并不只追求画面装饰性效果,更重要是在装饰性手法所带出的精神表达,在尝试各种手涂硬边的新绘画手法同时引发出对“波普艺术”流派背景的深入了解。

  《素描与音乐》通过通过听音乐获得创作灵感,采用即兴的创作手法,把音乐的感受转化为视觉语言,该课题主要是针对抽象绘画艺术的实践和思考。

  还有《素描与删改》《素描与地图》《素描与综合材料》等有倾向性和观念表达、训练、有对新媒材实验课题。

  在《控制与不控制》的课题作业要求学生采用不习惯的手法描绘对象,如在作画时不看画面,反而是盯着描绘对象,握笔的手在不被完全控制的状态下滑行,在这种状态下,有许多学生完成了有趣的画面,令他自己也感到惊讶,因为在正常状态下他们是不可能绘制出如此有趣的图形。这样的课题和作业设计乍一看确实令人啼笑,但在这些看似荒唐的背后却引出一些严肃问题的思考,学生会获得如何在偶发的印迹中展开个性化发挥的创作经验,同时课题中也明确向学生转达了另一种创作的思考方式——以实验的心态展开创作活动,纵观当代艺术,许多有创见得艺术家大多以实验的心态“四出尝试”,尝试各种新手法和媒介,在不断实验中形成个人风格及独特语言表达。传达艺术家对“技艺训练”正在当代艺术中不断被实验的心态所代替,正如毕加索在形容他的绘画状态“是在发现而不是探索”。探索与发现有着本质区别,探索是一种苦苦追求的状态,发现和是需要智慧判断和想象力。想象力培养是美术教育最推崇的境界,想象力这种难以把握瞬间转化为可操作课题作业。

  以下实例可得到一些答案。

  课题《名画改造》作业,要求学生自选一幅名画抽取其中元素,对原画进行改组,有一学生选取凡高“放风”的这幅油画作为创作素材,他把画中在监狱天井中放风的人群摹画下来,把之置放于一个现代商业街景之中。一群“凡高”式的表现性笔触塑造的人物形象置于一个由色粉笔、麦克笔绘制成的时尚环境中,街道中心一群不知为何目的不断旋转的人物,画面充溢着怪诞迷离的气氛,在这种时空错乱的氛围中,让人感受到作品的主题表达,或许是一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观念的思考,或许是对当代艺术的质疑和批判。通过这种作业练习,相信该学生在当代艺术思考同时,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得到发挥和锻炼。正因为课题设计作业实现了对某一观念、某一流派、某一意义的练习和思考成为确定性,而作业的过程是在一种具挑战性的思考中完成的,在想象力发挥的同时个性表达也得到培养。

  反观以往的素描教学,由于课题和作业缺乏有意识和针对性设计,尽管素描活动持续四年时间,但更多的是一种机械的重复,从静物到石膏像、再到人物,围绕眼前对象反复摹写,教师在课堂上也只能为学生谈点比例、明暗、体积这类的技术性问题,最多也就是鼓励学生“大胆画”“放开画”,至于如何“大胆画”“放开画”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课程处于一种简单技能训练的僵化之中,在这场持久重复的拉锯战中,唯有变化的只是写生对象,学生在想象力丧失同时,绘画的热情也随之而去。

  课题教学的多样性和实验性

  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课题展开形式是多样性的,可以是讲授、讨论、作品分析,讨论引发可以是对某一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的文本,甚至是国内外美术教学观念的比较,或某一奇特教学过程的讨论。如在关什么基础的议题中,要求学生用现有物体合成作业,完成他们对线的理解的作业。教师所起的作用更多是提供相关和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热情,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某些信息示范的同时,并不强调对某一概念的标准化解释,教学中并没有什么不可动摇的“标准”,反而是学生在开放氛围中被激励对现有“标准”提出质疑。课堂上讨论是教学推进的重要方式,在这种互动中,有时激活课题意义使课题的内涵得到延伸,如在《当代艺术反思》课题对素描课功能的思考中,引发对什么是素描,素描是否象以往那样坚持用铅笔、炭笔、纸之类简单的媒介来完成,而这种对画种的纯粹性的坚持有物意义,素描作为基础训练课程应包括再多内容,甚至有人提出在讨论中的口头表达也是基本功的一项。这种讨论是有建设性意义,也许一堂课下来,大家并没达到什么共识,但“模糊”在每个学生目中已对某概念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时是因为一个偶发的小提问,引发出一些很“终极”的思考,前段时间发生的“汶川地震”,当时正好是《素描与文字》课题,在讨论时有学生悲观提出他觉得在这种悲伤时刻,我们在课堂谈论艺术思潮什么的,是否无聊,当人面临重大灾难时,艺术是显得渺小无能,在一片默然之后,在看似与本课题无关的发言确实引发出艺术功能的思考,在那也许多同学运用绘画表达他们的思考。在后来的作业讲评中有位学生在“分析别哭”的作品时,她用一起现实手法描绘一幅凄迷灾难画面,为大家深情为同学朗诵诗歌,并用她的手机播放音乐,在那一刻凝重的氛围中体验悲伤同时,他们对文字与图像转换关系,最后同学们对其作品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种灵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中的某些观点对教师也是启发,我想,我们在课堂上是否过度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总喜欢维持某种“规范”,也许恰恰这种“规范”限制了年青人想象的激情。

  课题作业完成手法的多样性

  同一个课题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完成,线描、色彩、拼贴、拓印、综合材料,作业完成完全摆脱以往素描教学对物写生的手法,进入一种创作的实验状态,学生作画的启发可以是阅读、音乐、某一文献资料、个人的某段经历和记忆,各种情绪都可以成为表达的主题。作业并不可以追求画面的 “完整性”效果,更多是强调实验过程所获得的视觉经验积累,强调个性化表达,教师避免为学生准备一套固定或现成的表现模式,通过相关信息资料的介绍,为学生提供开阔的视野,同时给予学生使用各种新媒材的信心,培养学生在看似普通的事物中发现可以利用的视觉因素,善于把偶发的视觉效果转化为个性化表达。

  我们的学生作业完成的手法和效果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的,画面效果已超出人们对素描的以往概念。他们穷尽思路,为的就是做出与别人不同的作品,特别是在《素描与综合材料》的这个课题中,有些同学对材料的使用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甚至是一些有机的、易腐烂变质的材料他们都用上了。一些同学作业的规模甚至是近似装置艺术的心态,实际上,只要有宽松的环境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情就可以被充分激发出来,此时课题作业的意义和训练强度也同时得到延伸。有时在给这些学生作业打分也是一件难事,除了作业画面效果评定,同时我们也特别留意在每个课题作业讲评中学生对自己作品主题表达的描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以 “为什么”的提问来展开,提问他们使用某种手法和媒材的目的,以及所引发的视觉传达,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对该课题理解的程度,实际上在大纲中对学生的成绩的评估也有一项针对学生课堂讨论发言的分数比例指引。

  这套实验性素描教学在我院开展已有四五年时间,在与其他院校教师交流中,同行们在认同我院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手法丰富的同时,也常提出一些质疑,特别如何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问题,的确在整个大纲并没过多提及造型训练的语句,但在实际教学中,随着课题的展开,会自然带出技法训练的功能,尽管教学是更倾向观念的表达,但这种表达是需要造型能力给予支撑。如在名画改造的这个作业中,要完成一个有意思的画面,往往是需要对原画中某一人物的动态或表情进行重塑,有一学生就为拉斐尔的“雅典学派”这幅画中的台阶上置放上一个杜尚的“小便器”,整幅画中人物的动态和表情都因“小便器”的出现而需要重构。又如把马奈“草地午餐”的人物置于一个暧昧的室内环境中。我想这种作业中造型训练含量的强度不亚于一般的素描写生,反倒是达到了“在学中用,用中学”的境界。

  另一个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你们所开设的课程已不像素描了”。我想在当代艺术场景中,坚持某画种的纯粹性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性意义,关键是在素描的教学中为学生解决什么问题,至于素描用什么工具和手法来完成并不紧要,正如素描练习不一定要由写生手法来开展,也照样能得到造型能力培养,条条大道通罗马,中国传统水墨画不也没有写生的习惯吗?

  当然这种实验素描之所以得到开展,完全得益于学院开放的学术氛围,同时这种素描教学理念也是当前学院办学方向所需要的基础课程类型,一所学院的办学方向决定基础课程的类型的需求。

  这一素描大纲目前仍处于调整和磨合时期,在实际教学中都根据反馈的实际情况做出某些相应调整。这种教学对老师的知识更新也是一种挑战,同时也令教师感到课程设置的魅力,这种魅力源于变化,也许正因为变化才能生成出新形式的可能,或许素描应该从另一角度展开和思考。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杨培江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